机械-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_1
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典型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发展趋势与结构演变规律性较强,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1,随着人均GDP上升,制造业比重先升后降,工业化率、投资率和经济增速几近同时到达峰值。1国经济由低收入阶段向中高收入阶段迈进的进程,也是工业化不断深入推动的进程。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典型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看,随着人均GDP不断提高,工业化率先逐渐上升,到达峰值后逐渐降落。与之相伴的是投资率先升后降、经济增速先高后低,并且工业化率、投资率和经济增速几近同时到达峰值。而追逐型经济体工业化率所能到达的峰值高于美国,所对应的人均GDP低于美国,体现了挤压式增长的特点。
第2,在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中,各行业比重到达峰值的前后顺序与技术和资金密集度有关。从典型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看,随着人均GDP上升,制造业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制造业各部门到达峰值的时点其实不相同。比如,以纺织业、食品工业等为代表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占制造业比重回落时点最早;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比重到达峰值时所对应的人均GDP大致在11000国际元左右;以金属制品、电器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制造业比重延续上升,大约在人均GDP到达15000国际元左右时趋于稳定,且没有明显回落。
第3,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会发展。在工业化后期,典型工业化国家普遍出现了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专业化和外包化的趋势,服务业占制造业投入比重不断上升,制造业升级越来越依托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与融会发展。1970年至2000年间,美国制造业的服务业投入系数从13.3%上升到22.7%;日本从10.9%上升到17.9%。
第4,制造业供应链全球化趋势加强。过去几10年,制造业的全球化1直是创造高价值就业岗位和提高新兴经济体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生活水平的主要动力,世界各国都已参与并受益于快速的产业全球化和制造业扩大被强拆有什么后果。而且,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浪潮为后发国家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机遇。日本和韩国的崛起正是先承接了欧美钢铁、纺织工业,然后承接了汽车、电子产业转移的结果。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对外开放背景下承接了先行国家钢铁、家电、造船、电子等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结果。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状态
迄今为止,我国制造业发展趋势与典型工业化国家的1般规律基本吻合,同时也表现出追逐国家的1些特点。从已出现的行业峰值时点看,与国际经验吻合度较高。当前我国劳动力本钱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对制造业升级提出了挑战。
1是工业化率高于典型工业化国家在类似发展阶段的平均水平,呈挤压式增长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增速明显快于国民经济整体增长水平,1981年至2011年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1.5%,比GDP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从工业增速与GDP增速的相干性看,2者走势高度相干,这符合典型工业化国家的经验。依照购买力平价口径测算,2008年我国工业化率为48.5%。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3414美元,按购买力平价折算为6725国际元,与典型工业化国家相同发展阶段的情况相比,我国工业化率比重偏高,明显高于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呈挤压式增长特点。
2是制造业结构演变趋势与典型工业化国家吻合度较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产业结构实现了延续快速升级。主要制造行业的变动趋势与国际经验吻合度较高。以纺织业、食品工业等为代表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占GDP比重回落时点较早。纺织缝纫皮革工业从1980年的6.1%延续降落到2012年的2.7%;食品工业在2002年前小幅回落,但以后稳定在3.7%左右。以冶金工业、建材工业等为代表的重工业占GDP比重经过快速上升期后,目前已接近峰值水平。2012年我国人均GDP到达9136国际元,已接近典型工业化国家钢铁行业比重到达峰值的阶段。当年我国冶金行业比重虽到达5.6%,但较上年降落了0非农业拆迁不给补偿咋办.5个百分点,同时行业面临较大调解压力。以电气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长时间呈上升态势。我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GDP比重由1980年的1.1%上升到2012年的2%,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由0.9%上升到1.9%,未来仍有上升空间。根据典型工业化国家经验,这些行业比重在人均GDP到达15000国际元左右时上升趋势才会停止。
3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峰值邻近。当前我国产业结构重化工业特点明显。2012年我国人均GDP到达9136国际元,冶金工业占GDP比重到达5.6%,化学工业到达4.1%,显著高于其他工业行业。高重化工业比重、高投资率和高增长是工业化处于中后期阶段的典型特点。根据典型工业化国家经验,人均GDP11000国际元是钢铁、有色等重工业到达峰值的普遍时点,随后转入快速降落通道。各种迹象显示,目前我国正步入重化工业阶段后期,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峰值邻近。
4是制造业的服务投入系数偏低。1987年至2002年间我国制造业的服务业投入系数整体呈上升趋势,由8%上升到12.2%。但在2002年至2007年间出现了明显的降落,2007年制造业的服务业投入系数仅为8.3%,显著低于典型工业化国家15%以上的水平。而且在制造业的服务业投入结构中,运输仓储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占比相对较高,而金融保险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占比相对较低。这与2002年至2007年间我国处于重化工业阶段,钢铁、化工等高资源消耗产业占比大幅上升和我国制造业大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链低端,对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足有关。
5是劳动力、土地等本钱上涨压力增大,转型发展情势严峻。受劳动力供求格局变化影响,最近几年我国劳动力本钱大幅上涨,低端劳动力工资涨幅特别明显。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工资跟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但已明显高于越南、印尼、印度等国。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大范围货币投放,房价、地价大幅上涨,从而推高了实体经济部门的生产和商业本钱。相比而言,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国具有更多制造业本钱优势,非中国制造开始增多。
制造业发展的趋势预测
我们根据典型工业化国家的1般规律和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预测了未来10年我国各工业行业比重变化的趋势。虽然我国工业化率将降落如何补偿市区旧房屋阳台被拆除,但工业内部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重化工业比重将不断降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将延续上升。
纺织缝纫皮革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食品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延续了回落态势,这些行业在工业化早期就已到达了行业比重的峰值。2012年至2022年间,纺织缝纫皮革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7%降落到1.7%;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从1.5%降落到0.9%;食品工业和森林工业分别稳定在3.7%和1%左右。纺织业比重的降落速度要快于食品工业,主要是受国内消费需求和出口本钱优势同时降落影响。
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制造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将在2015年前后出现峰值,以后逐步回落。从回落的幅度看,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工业等行业所占比重回落的幅度要大于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这1演变趋势符合典型工业化国家的1般经验。在工业化后期,石油工业受国内需求带动效应较强,化学工业在细分行业中仍存在较大升级空间。2012年至2022年间,冶金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5.6%降落到3%;电力工业从2.3%降落到1.2%;煤炭工业从2%降落到1.1%;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制造业从3.2%降落到1.7%;石油工业从2.9%降落到2.8%;化学工业从4.1%降落到3.9%。
金属制品工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继续上升,大约在2020年前后趋于稳定。2012年至2022年间,金属制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1%上升到1.6%;机械制造业从3.1%上升到4.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从2%上升到2.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从1.4%上升到2%;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从1.9%上升到2.7%。